社会分流论(上篇)

冯山 2014-09-02 11:03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社会分流包含于社会流动之中,是社会流动的一种特殊形态。社会分流有其自身独特的成因、类型和功效。社会分流树是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分流的一个直观形式。我们之所以将社会分流从社会流动中单独提炼出来加以研究,原因在于社会分流更有利于我们界定社会成员在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问题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西方民谣

一个钉子与一个帝国有什么直接或者必然的关系?有谁会相信一个钉子的丢失竟会导致一个帝国的灭亡?然而上面的这首西方民谣却给出了我们一个严肃的答案。一个帝国如此,一个社会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人生是一次单程的旅途。不可假设,不能重来,是一次性的,用完即作废。然而,个体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又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是可以积极主动的,自由掌握自己的生命轨迹。所以我们说,人生处处是歧路,人生处处是机遇,人生处处是选择,人生处处是转折。

个体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可以起发挥多大的主观能动性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会给个体带来怎样的后果呢?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诺顿·罗伦兹(Edward Norton Lorenz)1963年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后来被世人津津乐道的“蝴蝶效应”。蝴蝶效应的引申意思是指一件表面上看来毫无关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这个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这个效应同样适用于个体的生命历程。个体的某些特殊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持续性的,是深远的,甚至可能是终生的。而这种影响如果不能够通过自身或者外力的正确引导,很可能会导致个体出现思想或者行为的偏差,从而致个体于不利境地。

而这些特殊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都有其根源可以追溯,都有其原始诱因,而这些原始诱因的持续影响通常会以某个时间点为界限,以个体的反常行为为表象体现出来。

在这里,我们不妨将这个时间界限称之为“人生拐点”。在人的一生中,这样的拐点有很多,而这些拐点对个体的影响又因为个体自身的差异性,特别是面对为自己带来持续不良影响的原始诱因的自我调适能力的高低,而表现出深浅不一的程度。为了便于表述,我们将这种对个体产生持续不良的影响称之为“心结”。

找到原始诱因,打开影响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心结”,是帮助个体矫治偏差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不得不致力于帮助个体寻找给其带来不良影响的各种原始诱因。而这些原始诱因以各种各样的表征隐现在个体全部的人生历程和生命体验之中,诸如学业、工作、生活、情感等等。

相信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反应,只要有机会,一定会做出有利于自己发展的选择。因此,如果个体有意愿将有关事实告知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就能够帮助个体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不利影响,并制定改善计划,从而实现个体的发展和成长。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分流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我们更希望它是一个方法论,是可以指导我们实践的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并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