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重庆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 侯玲
[摘要]在社会性突发事件精神救助过程中有助于受害者身心康复,是社会文明的标志。社会性突发事件社会性特性要求在其精神救助系统建构中需要专业社工介入。而专业社会工作作为服务社会、发展社会的专业和职业,只有当其成为社会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才能在制度层次上使得精神救助成为社会性突发事件,乃至人们相关需求的常态服务。而在此过程中,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专业化、政府职能转变、公共服务提供模式转变、经济政策向社会政策转型、服务本土化切合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系是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精神救助发展模式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专业社会工作;社会性突发事件;精神救助
一、引言
关注心理卫生、干预精神危机,既是公民生活水平提高后的正常选择,也体现一个国家人文关怀和文明的程度。在西方国家,精神救助已经成为抢险救灾的一个当然的组成部分。“9·11”事件后美国有超过1000个专家团队在从事心理干预,对提高效率、保护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作用巨大。在我国,除了战争外,由于各类自然灾害,加上人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事件,每年平均约有两亿国人受到程度不等的影响。近5年,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到2008年年初的雪灾以及随后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的四川汶川8.0级强烈地震,发展到一个高峰。这场危机波及了大半个中国,数以万计的同胞瞬间失去了生命,四川汶川顿时成为了中华大地的国殇之地。不少人们在废墟中永远地沉默,而幸存者和救援者则目睹了人员大量伤亡、亲属离散,再加上物质生活条件的急剧恶化、社会生活秩序异常等,在心理上留下无法弥合的精神创伤,并会强烈地支配着其行为,而这种精神创伤也给整个社会管理机制带来前所未有的震动。精神救助显得尤其重要。从国内外大灾救助经验看,不管是印尼海啸,还是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精神救助工作都在受害者的心理康复中发挥了明显作用。针对频发的社会性突发事件,我国现在已经建有一整套的救灾体系,中央到地方也相继成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但是,相关精神救助工作尚未通过政府或者政策完全展开,尤其是灾后的精神救助被忽视,受害者精神救助往往让位于物质救助。如何借鉴国外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性性突发性事件的成功经验,建立起符合本土化的精神救助支持网络是社会工作者首要的任务。
专业社会工作是指一种运用专业技能和知识帮助社会成员克服生活障碍、增强社会生活适应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服务工作,又是指从事这类服务的一种专门职业。它坚持以人为本,通过调和人与社会、人际之间以及各种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来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以专业的角度和国际经验来看,专业社工介入精神救助有着其他学科和救助方式所不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在我国现实国情下,无论是作为一个学科还是作为一种职业的中国社会工作都还尚无太多的理论成果来为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精神救助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因此,在其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都会暂时存在较难逾越的屏障。
二、专业社工介入社会性突发事件精神救助的瓶颈体现
(一)社会接受限制
1、精神救助让位于物质救助,精神救助理念缺失。
当前的危机干预重物质帮扶而轻心理救助,使得精神救助让位于物质救助,处于相对缺失状态。社会性突发事件不仅仅使得当事人物质财产受到重大损害,生命本身受到严重的威胁,在心理上更受到摧残,其所造成的心理危机远远大于物质和身体本身受到的损害。面对严重的心理及精神危机,部分人能有效地将精神创伤在意识中进行整合、认知和组织,得以恢复到正常心态。不过,大部分受难者并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解除这种心理危机,加上他们对心理健康认知程度低,并不知道自己需要心理卫生服务,也不会去主动去寻求这些帮助,更有一些人可能以各种方式拒绝心理救助。然而,以当前的情形看,在我国,每当遇到社会性突发事件,人们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更为注重的还是物质救助,整个社会救助主要针对财产损失、生命本体伤亡进行无偿援助,帮助受害人恢复家园,而忽视了心理阴影对受害者长期而深远的影响。社会整体精神救助理念的薄弱,精神救助处于相对缺失状态。
2、心理健康认知层次较低,精神救助内涵缺失。
危害性是社会性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但人们在精神救助过程中往往忽视危机后心理健康及其恢复的社会性内涵。就直接受害人而言,在突发事件中丧失生命的,留下大量无法恢复的问题;而间接受害人,由于失去亲人,往往导致缺失家庭的出现,加上原有的生活系统巨大而复杂,受害人在社会适应方面往往遇到自己都想象不到的障碍。更为严重的是,社会性突发事件往往还导致人口的无序迁移,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运行机制;灾后的社会重建工作也会留下许多的后续问题,如社区的恢复、城市功能的恢复等;社会性突发事件也容易导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紧张,整个社会结构往往受到重大的冲击。这些社会性影响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往往会对个体造成极大的心理阴影,甚至社会大众对社会关系、政府形象、生存伦理也会产生质疑,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也更难消除,sars事件是警钟也是教训。危机后心理健康的这种社会性内涵使得对受害者社会关系的恢复和重建在精神救助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从国内外现有的危机干预精神救助来看,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社会性内涵认识不够,往往更为注重危机后个体心理创伤的治疗,这使得精神救助中一再强调的心理、精神、社会基本价值观的重要性受到挑战和威胁。其结果是精神救助往往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上,个体无法通过当前的心理救援活动获致康复。精神救助本身内涵在实质上处于缺失状态,专业社工在精神救助中无法发挥正常的作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