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购买服务“一笔过”制度的改革利弊与可控机制(7)

曾凯 2014-07-31 14:45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文章支持香港社署,正面肯定“一笔过”。但是分析了改革代价,正是影射今日国内招投标后的种种弊端,也就是说香港的弊端在大陆重现。文章主要不是批评香港做法,而是梳理了4项机制,意在挽回改革代价。

六、社会福利政策改革转换器的通用机制

在已知改革代价不可避免的前提下,统合运用次优机制实现代价转换,避免改革陷阱的技术作业过程,称为改革转换器。次优机制是基于“天然制度缺陷”的假设,任何改革措施不可能根除制度缺陷,只可能具有帕累托改进作用;任何改革不可能实现所有的目标,只能是在多重目标函数约束下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点。当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替代一种效率较低的制度,旧制度将仍保持惯性,改革新政一定是从旧制度脱胎出来。比如本例香港社会福利改革,以整笔拨款津助制度替代修订标准成本模式、模拟成本资助模式,前者较后两者效率高。但在改革推行中,社工薪酬与公务员挂钩的旧制度特征呈现刚性,以至于港府不得不专项拨款,以保证社工薪酬与公务员加薪同步,否则引发社工界震荡。新政脱胎靠的是建立具有可行性的次优机制,次优其实是是最优解。在这套机制中,改革者必须全程激活信息和资源两大基本要素,对不可避免的改革代价采取源头阻断、停止不良反应和过程均衡的组合办法,连续技术作业,切实转换代价,使之成为合理的中介。这个中介主要发挥旋钮作用,把社会代价转换为社会良序,即改革转换器的基本功能。通常情况下,改革转换器的正常运转有赖于以下五个机制的建立。

(一)信息沟通机制,发现改革症结

香港政府为政策制订设置了严密的程序,建立了比较顺畅的信息沟通机制。信息沟通顺畅,有助于即时捕捉问题,有助于全程跟踪问题症结。首先,在政策草拟阶段,注重内部沟通。要求上层官员回复下层官员的意见,规定内部会议记录两周内必须发给有关部门。其次,在政策咨询阶段,注重多渠道咨询。开通政策发展委员会咨询、立法会咨询、社会福利咨询委员会咨询和公众咨询多条渠道。公众咨询的形式多样,既有互联网问政、绿皮书、市民论坛、“会堂会议”、“协商性民调”等咨询形式,也有利益团体及机构股东正式或非正式会议等形式。咨询后,政府一般要作出总结及回应。其三在决策执行阶段,接受议员质询,答复社团意见书,处理服务对象的投诉等等。其四,在决策后的协调与检讨阶段,注重容纳不同意见。要求政务司长全力支持持不同意见的政策局长,保证政策反诘的足够空间。借助分层沟通机制,实现了决策层、执行层、操作层和作业层之间的“上情下达”与“下情上报”,实现了政府对公众需求的迅速回应。比如。其五,在政策生命周期的全程,注重政府、社会之间“内情外报”与“外情内达”传导机制的顺畅。香港是新闻传播自由的社会,对政府高层决策了解真实情况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据《香港新闻媒介表现研究》报告[7],香港媒体报道中,平均有四成的报道曾引用政府官员意见,不到两成的报道曾引用公司企业及商界人士的意见,差不多两成的报道曾引用专家学者的意见,两成曾引用普通市民的意见。批评报道比例最高的两份报纸──《东方日报》及《苹果日报》,分占读者比例最高的前两位,两者总量高达读报人口72%,而主要的批评对象是本地政府及有关管治架构。其中《苹果日报》的报道经常引用普通市民的意见,超过三成。

(二)资源配置机制,提供全程摄能

为有效解决社会问题,需要有效配置公共资源,配置的方式是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公共物品。这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推行“新公共管理”的实践中得到证明。西方的重要发现是:“行政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竞争性资源”,“公共服务领域存在市场”。长期以来,行政能力建设以权威为中心,不可避免地产生过度干预市场和不够透明的弊端,出现政府失灵现象。为矫枉过正,人们借助市场的力量促进政府走向灵活、高效和廉洁发展的轨道。但是,市场的力量也不可迷信,它可能损害公平、正义,它提供公共品同样存在低效率的情况,使得政府丧失社会责任。如何控制好政府与市场这两支最基本的力量,西方发达国家开出的药方是“合约制政府”,把合约作为公共治理的中心。政府及其部门位居“掌舵者”,把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划桨”任务委托给代理人,代理人(执行代理机构或购买机构或管制机构)又可把供给任务具体化,委托给企业、非政府组织、事业单位完成(生产)。掌舵者与划桨者,划桨者与生产者之间委托的形式是“协议”,委托的方式可以是招标、竞标也可以是允诺性合约和意向性合约。合约成立的前提是竞争,大体有四种形式:一是国有(公营)组织和私营组织竞争,迫使国有组织表现得跟私营组织一样好[8];二是政府以购买服务的形式,迫使私营组织之间进行竞争;三是促进国有组织内部竞争,比如学校之间、医院之间的竞争;四是以权力下放的形式促进地方政府之间竞争。在竞争过程中,中标组织为了获得自身利润(盈余)最大化,不得不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营运成本。值得注意的是竞争性环境是主要的,所有制形式不必然导致竞争,私营组织也存在垄断,私营化与竞争性市场结构相比,后者才是关键。香港实施整笔拨款津助制度后,政府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彻底剥离了“划桨”的职能。剥离的基本方式是在公益领域运用招投标工具,培育多个竞争性民间主体,而不是依赖性民间主体;剥离的主要方法是快速市场化,港府的招标方式不限于公开竞投,大量运用“邀请提交建议书”和“原址扩展服务”招标办法,对每一项招标服务的评估均以同一把尺子衡量(此举虽被诟病“麦当劳式的发展”),快速推动了市场化进程,逐步形成了竞争性市场结构;为修补市场失灵,港府运用了积极补贴政策和过渡性的“定影员工”制度安排,化解和降低了快速市场化带来的部分风险。

上一页 1 23456789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