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当下社会工作教育十字路口的路径探索(7)

2017-09-19 10:23   云南连心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社会工作本质是什么?学术性体现在哪里?社会工作教育是否能够回应社会需求?对此,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回答。

(六)社会工作行业推动:发展性社会工作在营造发展性社会工作生态的策略和意义

与发达省市政府大力推动社会工作发展不同,云南和其他中西部地区的政府支持力度较弱。云大社工所和云南连心从成立以来,都是以建立社会工作的示范模式为主,希望可以吸引云南地州以及邻近省份的社工同行同策同力。云大社工所在成立云南连心之初,主要以城市流动人口为服务对象。从2007年开始组建专业社会工作队伍,长期扎根流动人口聚集社区,逐步拓展到少数民族贫困村寨的扶贫发展、灾后农村社区重建、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机构培育以及云南社会工作生态和社会工作者的培育工作。

一方面,云南连心是为应对组织层级化带来潜在的对社会工作服务创新和开拓性的束缚,云大社工所和云南连心从2014年开始逐步培育一些较为成熟的团队成为独立社工机构,分别有儿童少年服务的益心、反家暴服务的明心等。同时为应对这些新社工机构面临社工专业化、机构管理和财务的挑战,云南连心与这些新成立的机构成立心联盟,为这些机构建立专业化、管理和财务管理的规范和培训,为共同推动云南社会工作发展努力。

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逐步探索落实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策略,云大社工所和云南连心义不容辞地配合地方政府探索落实社会工作的策略。2013年承接了三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分别在团结乡、禄劝县和沧源县成立社工站。2014年鲁甸县发生6.4级大地震,云大社工所和云南连心承接了政府和基金会对紧急救灾和灾害重建的社会工作机构培育、社工专项的开发和督导。

随后,云大社工所和云南连心相继建立西山区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协助成立昭通社会组织发展平台,协助云南共青团省委培训地州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机构;前后为超过50家的初创机构提供督导以及评估服务,推动地方专业社工组织的发展。

自云大社工所和云南连心开始探索发展性社会工作模式开始,我们探索了贯彻发展性社会工作的理念和工作策略,应用于社会工作者、社区骨干的培训。比如我们在开展云南省民政厅福彩基金所支持的农村社会工作培训、云南连心参与的流动人口社区服务培训中,一直把不同生计经济、社区经济以及合作社的思路和其他地方的经验、社区服务、社会资本、社区经济之间的关系,作为促进农村社工员与社区骨干的思考和选择的途径。

无论是由于社会需要巨大还是地方资源缺乏,我们认为云南和等西部地区的社会工作专业应更积极地背负起建设自身生态的责任。无论是在社会工作的科研,还是行动研究和教育,学生都应该具备建设社会工作生态的视野和能力。

“六位一体”新融合发展性社会工作教育研究实践的经验分析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后现代知识立场

笔者认为中国社会工作在应对社会工作专业殖民主义的应对策略中,是采取后现代的知识立场,即对英美社会工作模式是否适用于中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梅志利( Midgley,1996)早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质疑从英美发展出来的社工到发展中国家是否合适,其实这个质疑也适用于现在大量欧美的专业社工教育转型到发展中国家去的问题。他的批判更多是从社会发展的脉络的差异中提出对社工发展的不同模式。港台和欧美的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经过了一定的发展过程后,现在形成高度分工的制度,除了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社会保障以外,其他各种社会服务都有。所以社工的工作是以基本的评估和转介为主。在转介过程中处理家庭、相关社会服务机构和政府机构间关系。但是中国的社会服务体系还在发展过程当中,很多服务对象的需要根本就无法转介。以家庭暴力为例,国外可能通过警察、医院发现家庭暴力受害者,再将其转介到处理家暴的家庭辅导中心,提供庇护所,以及相关的法律和生计保障。但是,像云南连心在应对流动人口的家暴求助时,并没有专门处理家暴的家庭辅导中心以将其转介出去,而必须考虑自身是否能够提供庇护、家庭辅导、法律维护等服务。同样,在云南连心在看到流动少年儿童的严重辍学问题时,也无法转介到相关的少年服务机构或职业辅导机构,也必须考虑我们是否需要逐步把少年成长的困惑和职业辅导相继承接过来。

因此,梅志利( Midgley)对欧美社会工作移植到发展中国家是否适宜的质疑同样适用于中国。在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高度缺乏的社会,社会工作应该怎么办?对于从就业、生计到教育、社区参与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相互调试等服务,中国的社会工作组织需要考虑是否能够提供,还是组织服务需求者自我供给。所以在高度分工的社会服务基础上,英美社会工作逐步发展深入的个人心理调适治疗技术。究竟社会工作应该往心理调适还是社会改革发展,发达国家的社会工作者对这种临床心理治疗的发展趋势也很有争议性。加上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全民就业的瓦解、公共财政危机,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收缩,社会工作的传统工作方法在应对这宏观社会的不确定性上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梅志利甚至认为欧美社会工作应借鉴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型社会工作以应对欧美社会的发展危机。澳大利亚社工学者格瑞(Gray,2006)也提出以生活经验( lived experience)的角度重新审阅后院式社工工作 (backyard social work)。

除了宏观社会变迁的不确定性以外。由于社会工作的基础建基于伦理与道德,以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政治学等真理权力体系,上世纪 90年代以后,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受到后现代思潮的影响,质疑社工价值观、知识和实践识体系的基础。建立在西方理性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政治学等真理体系,衍生了怎么样的权力关系,究竟会打造哪种专业的工作人员—案主关系。这些学理基础背后的理性具备怎么样的合法性( Mason, 2011)。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基础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根源中,都需要解构。

因此,有欧美社会工作学者认为社会工作的学者、老师和学生都应该认识社会工作的伦理、道德和知识的不确定性,从而开发应对不确定性和变迁的能力,在社会工作的实务过程中培养创造性和灵活的能力,以及进行反思、重新建构社会工作价值观和实务知识的能力。如果社会工作价值观和知识体系的不确定性议题是横跨欧美和非西方社会工作共同面对的核心议题,那对社会工作教育工作方法,尤其对中国来说,将带来什么样的挑战呢?

Saleeby and Scanlon (2008)认为应该建立社工的批判教育学,其中包含四个元素。首先是批判性的社会化。传统的社会工作学习文化是不容许质疑那些既有的价值观和知识。如何在社工的学生和学习中建立批判文化的社会化是重要的策略。第二个元素是对话性学习,不是单一的讲授学习权威关系。老师—学生之间的学习关系应该通过学生的自我经验与思考来对话,学生之间的经验和课堂知识对话,老师的角色在于如何促进这样的对话,对既有价值观和知识的反思。第三个元素是批判分析。教育的过程在于促进学生对社会问题、社工干预和知识的批判,剖析背景的制度性、结构性以及文化性成因。最后的元素是行动学习。社工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通过行动所产生的经验,才能更好地思考和反思社会问题和社工干预过程中衍生的结构问题和调整方法。

当然批判思维带来对社工的价值观和专业观,干预知识基础的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质疑,很容易带来犬儒、悲观和绝望的情绪。因此,社会工作批判教育学不光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批判能力,更应该建立希望的教育学,在批判过程中启发希望的所在。

在后现代思维对社工知识的不确定的影响下, Beres et al (2008)在社工教育中尝试了采用“不晓得“(not knowing)的教学立场,突出学生与参与者的知识立场,从而促进社工课堂的对话式互动。传统的教学关系中,学生以为老师什么都知道;即使老师不肯定对某件事情的看法,都要做出一套权威的态度,学生一般不敢质疑。在后现代思维中,假如老师承认对既有社工知识后面的价值和知识立场的不确定性的话,那么老师提出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看,怎么判断。将分析和判断的权威还给学生个人,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辩论。

第二个后现代的批判教育学立场是既有知识的暂时性。既有的社工知识不是真理,但也不能完全将其否定,而是一个反思和重建的起点。第三个教育学立场是对多重真理的开放性。如果真理没有单一的标准,每个学生或相关者都有各自的知识立场,各自的经验都有他的价值。第四个后现代教育学立场就是承认身份认同的流动性。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身份,知识立场也会随着不同处境和身份的改变而随之改变。后现代思维改变了传统社工教育中的层级权威关系,挑战了教授与学生的教学关系,促进教授承认既有社工知识的不确定性,从而促进学生在应对这些不确定性中对既有社工知识的否思与重建(Healy and Leonard, 2000; Razack, 2009)。

云大社工所为应对英美社会工作知识的不确定性,采取三个建构社会工作教育和知识的命题:一是采取了新社会发展视角去弥补英美主流社会工作狭隘的社会治疗模式。二是社会工作教育采取了服务学习作为批判性社会工作教育学。三是针对社会工作知识建构,采取了与社工实践者共同行动研究的共构策略。

新融合发展性社会工作教育模式

云大社工所一方面采取了后现代知识立场以确定西方社会工作知识的暂时性位置,同时参考了社会发展视角建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沿用梅志利(Midgley, 1996)的定义:“社会发展是一个有计划的变革过程,旨在动态地结合经济发展提高整体人口的福祉”,社会发展必须是:“以贫困为重要考虑的社会福利和服务提供,一定在推动被社会排斥的群体的参与,一定是在强化相关群体以及社区的生计能力基础上达到经济与社会公平,强调与不同的行动者为伙伴关系和合作基础,最后是推动社会团结以及积极的社会公民权利”。

在将社会发展的视角运用于本土的社会工作教育策略,是理论与实践高度整合的相互建构过程,即教育者、学生、实务工作者以及服务参与者既是研究主体,也是行动主体。紧紧围绕社会发展议题如贫困、失业和就业不足,民族文化传承等议题, 从群体服务的基本公共服务出发,以资产为本视角开发群体自身的能力,并以能力建设的方式,在回应生计以及社区经济基础上推动公民精神与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以此达至社会融合。 这个新社会发展的社会工作教育要求整合不同力量,创新不同方法包括跨界合作,并以底层视角、与各个主体深度在场,以增能、反身性和对话为核心原则,真正建设多元、包容和开放的主体,如图二所示。

上一页 1 2345678下一页

  • 微博推荐